• 精神文明

【理论之光】运用整体思维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发布日期:2025-03-05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做好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工作,须从全局出发,坚持“线上线下”融合互促、“内宣外宣”协同并进、“多元一体”全面联动,运用整体思维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坚持虚实一体,“线上线下”融合互促
推进中华传统美德体制机制改革,既需要“线上”持续发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用新技术赋能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工作,又需要“线下”深度实践,将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深度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线上线下”融合互促中助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对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线上”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通过建设中华传统美德线上学习平台、开放多种多样的线上学习课程、搭建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库等方式,使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便捷化、现代化、高效率的同时,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一步激发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线下实践,需要根据时代条件,挖掘、赋予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并且结合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与认知特点,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方式,同时将传统美德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学校教育等日常生活实践中,让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人们触手可及、随处可见的精神财富。通过完善“线上线下”融合互促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机制,使中华美德传承做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密切配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心里面传承,于行动中落实。
坚持内外一体,“内宣外宣”协同并进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工作,需要对内建设,也需要对外宣传,内外“协同并进”、相互配合,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有效传承的重要举措。对内宣传建设方面,要注重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个层面,通过教育引导、实践传统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方式,深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教育引导,将中华美德的传承教育落实到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融入教材、课堂、考试等各个环节,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符合其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实践养成,将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氛围,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制度保障,制定与完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制度,使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加规范化。在对外宣传建设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媒体宣传等渠道,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传播好中华传统美德声音,展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提升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通过建立健全“内宣外宣”协同并进的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让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扎根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展现于宽阔的世界舞台上。
坚持家国一体,“多元一体”全面联动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既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也关乎国家发展,既是个人的使命、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命题。坚持个人和国家一体,意味着要将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融入个人与国家的方方面面,形成政府主导、个人践行的“多元一体”全方位联动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相关政策、规划,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并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庭和个人方面,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使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点点滴滴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通过政府主导、家庭和个人践行的“多元一体”全方位联动机制,使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作者:王娉婷 徐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党建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共中央党校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所有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黄河西路49号    邮编:061001

党委宣传部:0317-7587017     党委统战部:0317-7587013    电子邮箱:hbsdxyxcb@hbw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