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现代文明的中国阐述,在世界范围内拓展了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历史所趋、理论所归、时代之势,对于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逻辑:推动农耕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发展自觉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为世界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沃土和历史底蕴。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这是由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因素等决定的。农耕文明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根基,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特性奠定了文化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为传统农耕文明注入现代内容、进行现代转型、成就现代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积淀和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考量,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历史需要和现实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积极推动农耕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铸就现代文明新辉煌的发展自觉和历史担当。
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自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自觉。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同时他鲜明强调新文化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基本准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的提出,把新中国文化事业推向高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自信列入“四个自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新的部署规划。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充分显示出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自觉和使命自觉。
实践逻辑:以担当文化使命推进民族复兴的时代自觉
当前,中国处于“两个大局”的复杂形势。就国内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场域,表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世界而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起因,表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时代机遇和世界意义。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巩固时期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一场涉及技术创新、文化价值观、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注入时代内容、提供物质供给、开辟实践路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表明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新的文化形态将从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提升和价值观念塑造等多方面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意味着现代文化将发展至新高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步入新境界,以此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时代所趋,也是世界所需。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广阔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为世界提供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