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报名释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迁至重庆出版,由我国现代卓越的新闻工作者、无党派爱国人士王芸生担任总编辑。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8月29日,《大公报》发表了由王芸生亲自撰写的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我们高兴,我们庆慰,我们谨以胜利中国言论界一份子的资格,敬表一些高兴与庆慰之忱。”
在重庆,毛泽东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9月1日,在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孙科、副会长邵力子为庆祝中苏签定友好同盟条约而举行的盛大鸡尾酒会上,毛泽东握着王芸生的手亲切地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希望你们新闻界的朋友,多为和平宣传。”9月5日,毛泽东、王若飞等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会见王芸生、孔昭恺、王文彬三人,征求对国事的意见,并留他们共进晚餐。
9月20日,《大公报》在李子坝报馆设宴招待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晚七时许,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应邀赴宴,宾主愉快畅谈,祝愿和谈早日取得成果。毛泽东挥毫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赠送给了《大公报》。席间,王芸生提起所谓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的话,毛泽东笑笑回答说:“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的炉灶里不许我们造饭。”王芸生听了说“多年写社论没有方针,今后有了。”
1948年9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决定电邀王芸生等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经过深思熟虑,王芸生对告知他这一消息的《大公报》专职社评委员、中共地下党员李纯青说:“甚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包括我本人和我所代表的大公报。”于是,王芸生指定在天津、重庆、香港的《大公报》人员到上海举行会议,决定由香港《大公报》首先表态,逐步转到公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彻底反对国民党政权。
1949年5月,王芸生随军进入上海,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1949年9月,王芸生作为全国新闻工作者代表之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王芸生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等。
来源:统战新语